欢迎来到晋城市企业服务平台,您当前的位置为: 晋城市
[切换区域]
请选择区域
晋城市
城区
泽州县
高平市
阳城县
陵川县
沁水县
开发区
首页
政策服务
专业服务
创新生态
市场信息
项目申报
经济动态
晋城风采
如何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国钢研的创新实践
2025-03-13
阅读次数:610次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国钢研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以“统一、分层、协同”为指导方针,坚持战略引领,深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构建创新生态,积极开展新材料和钢铁流程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数智低碳转型发展。通过持续努力,中国钢研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国资报告》刊登了中国钢研的署名文章,以供参考。

构建创新生态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钢研”)成立于1952年,70多年以来,形成了金属材料领域覆盖面最全、应用面最广泛的研发体系和综合研发能力,构建了冶金及高端材料“产学研检用”创新生态,奠定了“小核心、大协作”的行业地位,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拥有两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108人,高级职称获得者874人,具备“理论研究”和“工程化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能力。牵头承担了我国60%的金属新材料以及50%的国家钢铁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研制开发任务,以赤诚之心胸怀“国之大者”,以红色基因铸就“国之重器”。

坚持战略引领

深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中国钢研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刻领会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企业自身的发展深刻融入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要求中。以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步伐。瞄准高端金属材料领域发展“卡脖子”问题及中长期发展战略需求,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统一、分层、协同”为指导方针,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平台体系、技术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协同,支撑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重点围绕制约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梳理凝练一批基础共性技术,成功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布局实施。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聚焦深海深地深空等应用场景,在增材制造、清洁能源、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仪器等领域,梳理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引发重大产业变革的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引领前沿颠覆材料未来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中国钢研立足科技创新这个根本,以“聚合科技动能”为品牌定位,以“聚尖端之力 创多维平台”为品牌标语,紧紧围绕核心业务,持续加大资源配置力度,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区域布局,持续提升核心业务的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能力、业务盈利能力、管理效能。以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为终极目标,按照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分层分级进行培育,中国钢研获得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累计达到8户。

构建创新生态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钢研坚持“四个面向”,始终以“科技立企、以料强国”为己任,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新生态。

在国务院国资委统一部署下,中国钢研牵头联合20多家国有企业共同搭建高端金属材料领域的研、产、用高效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循环迭代创新长效机制,全力解决多领域重大工程、高端装备用材“卡脖子”问题,支撑国家战略发展。同时,中国钢研以协同创新平台为纽带,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融入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生态。还承担了高性能特种合金、高端仪器仪表2个领域策源地建设任务,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强化基础共性技术供给。    

中国钢研完成冶金智能制造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成为冶金行业智能制造领域唯一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重组并纳入新序列;获批组建陈篪特种钢创新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钢铁行业中心、浙江舟山海水环境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国钢研联合发起“新材料大数据创新联盟”,致力于推动我国材料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联盟已有500余家会员单位。

中国钢研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前瞻原创技术开发,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资源配置和集聚窗口作用,在深圳河套地区注册成立钢研国际新材料创新中心。围绕补强创新体系、重塑技术优势、布局未来产业,致力建成全球领先的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高地,致力建设材料科学技术与工程研究能力支撑平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精神,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工程院领导下,依托中国钢研共建战略研究咨询机构“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全局,充分汇聚院士专家智慧,以智库视角研究关注产业基础共性问题,力争成为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依靠力量。

统筹创新资源

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决定》指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国钢研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围绕“技术布局、平台布局、人才布局、转化布局”四大任务,协调匹配科技、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布局实施一批紧迫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近年来,中国钢研作为关键材料产业链的参与单位,协同中铝集团、中国商飞、中国石化、中国建材、中国海油等单位,梳理编制航空航天关键材料、海洋船舶装备关键材料产业链报告,推动落实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多项重要材料部件攻关纳入国家相关计划。中国钢研作为任务牵头单位,辐射带动几十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建立起分层联动、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全力推动工程任务顺利实施。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有力支撑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在中央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会上,中国钢研荣获“优秀组织单位”,3个团队荣获“突出贡献团队”,6名科技人员荣获“优秀组织个人”。

中国钢研自主研发的钨铜偏滤器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这项技术是实现核聚变的关键核心部件,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的特性。钨铜偏滤器能够承受高温和粒子流的冲击,是核聚变实验装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钢研在材料制备、复合连接、加工制造和无损检测方面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钨铜偏滤器的批量生产。该技术的应用,为中国钢研赢得了国际声誉,也为推动我国核聚变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钢研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国内尺寸最大、世界第二的热等静压装备HIPEX1850,标志着我国在热等静压装备和材料研制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60余年等静压技术积累,形成了系列化、标准化装备和定制化、规模化服务能力,在河北涿州、江苏镇江、山东青岛、陕西渭南等地建成等静压服务基地,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热等静压技术服务商,拥有HIPEX50075012501650等多尺寸全系列等静压装备,可满足高性能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部件的制造需求。


                    2024 年中国钢研发布国内首台套超大尺寸 RD1850 热等静压机


把握发展趋势

推动数智低碳转型发展

中国钢研统筹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新材料和钢铁流程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牵头建设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钢铁流程高效运营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还陆续成立了数字化研发中心、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等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特种冶炼数字化研发平台、热等静压近净成形技术开发平台等一批中试验证平台,聚势赋能培育数字化研发生态,推动集团和行业协同创新。

CISRI-DLab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突破了冶金智能制造信息深度感知、智慧优化决策、精准控制执行等理论和系列卡脖子技术,首创全过程多要素动态智能调控系统,成功应用于唐钢新区流程优化与智能化运行项目,从炼铁到热轧流程时间缩短10%,单线单月降本1898万元,成为钢铁行业全流程智能化运行的标杆案例。纯氢冶金技术方面,在山东临沂自主建成全球首条纯氢多稳态竖炉5万吨示范工程,首次开发纯氢还原系统工艺技术,实现氢直接还原铁常态金属化率96%99%,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钢研持续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工作,2019年至今已经创建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能耗数据监测-多层级分布式能源智能管控系统应用”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国家级绿色工厂名片,将为中国钢研的发展带来深远助力。未来,中国钢研将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绿色、环保、节约型发展要求,不断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工厂示范企业的建设。

相关经验启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70多年来,中国钢研科技创新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成为新中国冶金与材料技术研究的第一支国家队,始终唱响科技创新的主旋律,责无旁贷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与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一脉相承的钢研精神。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国钢研深刻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的内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努力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

用好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中国钢研围绕“一个钢研,一个目标”,打破内部壁垒,形成发展合力,统筹战略布局、科技规划、技术攻关、平台建设等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适应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

汇聚创新资源要素,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钢研把创新当成安身立命之本,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谋划创新“一盘棋”。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实现从“多小散弱”向“多小聚强”的转变,在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出科技创新的强音。

统筹推进人才培育,激活人力资源效能。人才是中国钢研最核心最优势的资源,长期以来,中国钢研积极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健全完善首席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制度,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形成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百花齐放的局面。